尝试、实践、突破 —— Hans Meuers 揭秘领导力

Hans Meuers,德国汉堡设计与传播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德国汉堡营销协会主席。拥有逾三十五年的国际快消品(FMCG)品牌营销及管理经验,曾任全球第二大烟草企业英美烟草集团(British American Tobacco)销售总监。

问: 许多学生认为你是一位很典型的德国老师,你觉得呢?

Hans: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并不存在“典型德国人的教学风格”这一说法。也许是因为德国的教育理念相比中国而言,更注重培养学生深入商业或公司的意识,所以才会给学生形成这样的印象。我一直向我的学生传达一个想法:学会运用大脑使自己成为一位有洞察力的、善于思考的人。我们所推崇的高等教育,是支持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和课题,我本人非常赞同学生之间思维差异的存在。

问: 我们的学生都非常希望能够打破大学学习的限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知识和经验。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Hans: 最好的办法是勇于踏出第一步去工作。只要同学们能够利用假期时间勇于尝试,企业实践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在德国,如果我们的学生想要自我提升,他们就会努力地去获得更多实践经验。他们经常会回到相同的公司,以一种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如我所就职的英美烟草

集团,公司会期待更多处在刚工作年龄段的青年人加入,年轻人有激情,能够做出更好的判断。

如今,德国有些大公司,尤其是非官方的、自主性较强的公司,他们也在改变自身,以吸引年轻的一代。工作者可以亲自从社会或公司外部得到资源,从而变得更有创造力。公司对员工的限制已逐渐削弱,企业正尝试着让工作者在工作和自我提升等方面都感到愉悦和增益,以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去教育新的一代人。

问:中德设计与传播学院也正在尝试建立更多校企合作平台,这也让我觉察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会遇到一些公司领导或有丰富经验的同事给他们安排工作任务,然而这些工作内容和思路与他们在学校学习到的不尽相同,这让学生感到非常困惑。对于这种情况,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Hans:刚进入企业时,学生由于初次涉足实际工作或因理论知识与商业现实差异较大等原因产生困惑的例子并不少见。我曾分享过类似的经验:一些大企业比较注重企业战略部分,而忽视了人事工作。如今,趋势发生了变化,针对企业员工的领导力培训变得越发重要。

领导者的风格不尽相同,但我个人认为无论怎样的领导风格,成功的领导者总会引导队伍走向胜利,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要做的只是行动,然后提升自我。

问: 你拥有逾30年的工作经验,期间,你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什么时候最有成就感?

Hans: 我在德国、美国尝试过许多工作,这些经历使我成长为一名合适的员工和经营者。哪怕我进入到了英美烟草集团,我还是保持着不断学习的态度。在刚开始工作时,面对被指派的任务、客户的质疑,我会遇到很多反复出现的困惑。面对这些困难,我要用大量的时间去解决,我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现在看来,这长达15年的工作生涯,对我而言非常珍贵。

说到最大的挑战,那应该是在职业生涯的第五年,我被指派去组织一场多达400余名业界专家参与的全球性贸易与市场营销会议。我的团队用了9个月时间去准备这场会议,会议内容及组织程序需要不断推敲。这项任务结束后,我尝试了人生中的第一根雪茄。这个时刻我至今难以忘怀,也许那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问: 这么说,你把人生最大的挑战转换成了最深刻的记忆。你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跳槽,你能与我们分享一下你坚持在一家公司工作的动力是什么吗?

Hans: 你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转换”,这也是我的建议。传统的晋升渠道,如销售职员-销售经理-销售总监模式,在当代已经不是唯一的发展形式。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工作,熟悉新的工作内容,增加经验。

我在烟草公司工作这么长时间纯属偶然,我原本计划在那里工作3-5年后就回校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我的父亲也表示支持。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每当我想回校读博时,公司总有各种各样的新任务、新项目等我去完成。几年过去后,我开始自问:“我真的需要一个博士学位吗?现在的我与拿到博士学位后的我会有什么不同呢?”也许当你达到更高层次的学历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也会有所突破。

有时候,我不得不承认,在快消品行业,博士也许是一个劣势,因为过于理论化的头脑并不适合常规工作。如果你关注一些成功大公司领导者的职业生涯,你会发现他们通常喜欢跳槽。然而,短时间高频率的跳槽并不是很好的选择,我们不一定要以换公司来获取经验,在一些包含诸多品牌的集团公司里,我们可以选择服务不同品牌。

我要给年轻人才另一个建议:学会灵活变通,不要惧怕挫折,因为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你感觉挫折的时候,要努力寻找,发现事物积极的一面。

问: 你曾就职于许多跨国公司,如联合利华、宝洁,你是怎么看待中国和其他国际性公司的企业管理的?

Hans: 我要亲身进入到中国公司工作,了解和观察其中的管理和运作,才能客观地回答这个问题。中国许多本土企业,如阿里巴巴、OPPO,都是非常有天赋的公司,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去年,我有机会见证了一所由中国青年人建立起来的公司,他们的看法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中国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企业需从“0”开始,而在西方,企业则可以从“1”开始。这种差异即便是在阿里巴巴这种大集团也会有所体现。但如果有想法,这一切都不再是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的市场,这非常具有拓展潜力。在我个人看来,没有永久固定的商业视野,中国企业还很年轻,包括“阿里巴巴”,它就像是刚刚成年的18岁年轻人一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问:是什么让你决定在30年的高管生涯后转型成为一位老师?

答: 一日为人师,终生为人师。在我年轻的时候,就有尝试参与教师队伍的工作,包括商业领域的,甚至是足球教练员。我是一个市场营销人员,我非常注重社会交往,特别是与年轻人的交往合作。他们的新奇想法能够带给我灵感,让我建立新的市场营销商业模型。在向同学们传授知识和经验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提升。一起学习,不固步自封,我们都需要做出改变。

记者:何遨廷

摄影:屈炳晖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