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遴选结果。中德品牌学部学生制作的题为《镌刻时光》的微视频从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推荐的5万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入围作品。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围绕“争做校园好网民,汇聚网络正能量,挺膺担当建新功”的主题展开。此次活动设立了优秀推广作品奖、优秀展播作品奖、优秀推荐作品奖及优秀入围作品奖等多个奖项,旨在丰富校园网络空间生态,全面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推动网络文明建设。自2023年9月活动启动以来,共收到50771件作品,其中浙江省共有71件作品成功入选。
《镌刻时光》微视频,由中德品牌学部广告学(中德2+2双学位)专业22级的颜琦璐、周晨曦等三位同学制作,由学部教师林晨担任指导老师,通过细腻的镜头和生动的剪辑,记录了宁波虎头鞋、钉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传统技艺与匠人精神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对外展示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德人,我们深知在掌握品牌知识的同时,也要致力于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传播与形象塑造。所以,我们一直怀有对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大一的思政课上,老师要求我们制作关于‘我和二十大’的主题微视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文化观,指明了永葆中华文化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地学习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并积极地向外界展示,讲好中国故事。
“经过调研,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鄞州非遗馆’,以及那些手艺精湛的宁波手艺人身上。虎头鞋的针线间,仿佛织就了千年的祝福与祈愿;钉碗匠的巧手下,诉说着修复的艺术与生活的智慧。尽管当时的我们在专业技能和摄影技术上尚显稚嫩,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好奇心驱使我们持续深入探索。”制作团队成员颜琦璐如是说。
随着了解的深入,颜琦璐等三位同学愈发感受到非遗技艺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深厚情感。在一年后,她们看到参与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的通知,决定重拾那些珍贵的素材,以更加成熟的技术与视角,再次打磨这部片子。同时,她们也邀请了林晨老师作为参赛指导老师。精进了的剪辑技巧、重编的配音文本,让画面更加生动,声音更加感人,让非遗之美跃上屏幕,展现在更多人面前。
然而,创作的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设备的欠缺、手持镜头的虚焦……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另外,对于作品中人文情怀的植入,也令团队成员们苦恼良久。不同于剧情片通过故事背景铺垫、人物个性展现传递背后理念,微记录片大多需要在客观的视角中点触人文情怀。作为初次接触纪录片创作的团队成员,他们尚难以精准把握作品的情感火候。在粗剪阶段,团队常感到作品缺乏“烟火气”,主题显得空洞,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经过讨论,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成员们决定以“减少画面裁切,尽可能保持流畅度”来最大可能展现画面的真实性,让观众更有实际体验感,从而感知片子的“烟火气”。
为了减少拍摄设备不专业带来的影响,团队成员们借助周围的桌椅和手肘支撑来提高拍摄的稳定性。为了确保视频的清晰度,他们尽量避免复杂场景的拍摄,选择层次分明的简单场景,以增强画面质感,并减少后期剪辑时的画面裁切。同时,为避免长时间手持镜头造成疲劳,影响镜头稳定性,团队成员们采取接力拍摄的方式,协作完成拍摄任务。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她们逐渐找到了正确的摄影、创作方向。
《镌刻时光》入选优秀入围作品,不仅是对三位学子努力的肯定,而且是对学部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鼓励创新实践的最好诠释。“我们知道,这份荣誉背后,是无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付出,是他们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执着。因此,我们更加愿意将这份力量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团队成员周晨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