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中德人|何亦涵: 突破舒适圈让我感到兴奋

“大学期间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我和团队小伙伴一起在学院老师们的指导下获得One Show中华青年创意奖。这个奖在业界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记得那个夜晚,因为疫情,我们团队的几个成员四散各地,在线共同观看ONE SHOW颁奖典礼的直播。现场奖项一个个被宣布,就像奥斯卡奖一样,贼刺激。”何亦涵笑道,“优秀奖颁完了,都没有我们。当时我们已经觉得没有希望了。谁知道最后获得了铜奖!那一瞬间的喜悦简直难以言表。”

今天“We’re 中德人”访谈的主人公是来自中德设计与传播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9级的何亦涵。凭着题为《多面》的交互作品集,她斩获了来自全球9所顶尖院校的11张录取通知书,获得中德学院学生艺术类申研的“大满贯”。录取她的院校中包括全球艺术设计殿堂级学府——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和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以及QS世界大学排名第15位的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第41位的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第45位的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第57位的莫那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和第86位的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

竞赛达人

在大学四年中,何亦涵参加了大大小小许多专业比赛、学科竞赛,收获颇丰,如全球品牌广告设计权威奖项ONE SHOW 中华青年创意奖铜奖(团队)、球大学生创意奖G GROSS银奖(个人)、第三届香港当代设计奖银奖(个人)、2021全国(宁波)高校会展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团队)等。

“我觉得搞竞赛就是:冲就完事儿,管他拿不拿奖。就像我们参加ONE SHOW, 任课老师说这个奖难度还是蛮大的,但含金量高,我们就卯足劲儿想将它做好。指导老师有过这个比赛的获奖经验,我们就更自信了。张宜平院长看了我们的汇报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极大地鼓励了我们,最终结果确实是蛮好的。”何亦涵说道。

何亦涵认为,她申研成功与中德学院教学模式的助力是分不开的。中德学院的课程十分注重产教融合,这使她的“软实力”不断得到提升。ONE SHOW CHINA高校会展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以及九如城、Hape等多家著名企业的项目被大量带入专业课堂,平时许多的课程作业直接与竞赛挂钩,学生们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参加了设计比赛。这样的课程设置帮助她节省了额外寻求专业实践的时间,也让她更加有动力完成作业,将所学理论真正融入了实践。

何亦涵也非常喜欢学院设置的很多跨专业协作课程。她所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广告学专业、会展专业,还有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都有过合作项目。这些合作经历都充实了她申请国外大学研究生的材料。在学院设置的《跨学科品牌建设实践转化课程》中,何亦涵就与其他专业的同级学生组成小组,为德国品牌EEKUAL仿生运动鞋设计品牌营销活动,帮助其进入中国市场。她们有机会可以直接和企业沟通,最直观地了解企业需求,并针对需求建议改进自己的设计。

她最后选定的爱丁堡大学的信息设计专业是典型的跨学科专业,需要申请人同时具备艺术设计与计算机软硬件结合的能力,何亦涵的跨专业项目经验成为她留学申请时的强力加分项

走出舒适圈

“对于不同学科领域,我从不害怕去尝试,突破舒适圈让我很有成就感。正是通过这些不同设计领域的项目、竞赛经历,我现在才可以清楚地明白热爱的是什么,未来想要从事怎样的行业,想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设计师。”何亦涵在谈到参加竞赛和项目的初衷时说道,“我希望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感受自己在团队里的定位。”

自入学以来,何亦涵就确定了自己的设计留学道路。在四年的学习中,她一直以“全能型”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为了升研进入理想中的大学,何亦涵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我会给自己制定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我的计划从来不是写在纸上,而是牢牢记在脑子里,我清楚明白每一个事情的时间节点,以及我需要在什么时候完成什么事情。”由于疫情,她的很多计划都被打乱了。但是在制定计划时,她会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并制定相关应对策略。她提到,拥有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使得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保持冷静,理智从容地应对。

何亦涵在制作互动艺术装置

现阶段,她正在杭州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实习,主要负责做用户体验设计。已经习惯了课程中进行的大小汇报的她,虽然初入职场也能大胆输出自己的想法。之前在学校参与学生工作组织的经历也令她能够相对自如地应对人际沟通。

何亦涵在杭州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实习

中德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主要围绕“品牌设计”展开。何亦涵认为,在做品牌调研和逻辑分析时需要理性思考,而在做品牌创意和视觉时,大胆和感性不可或缺。她的作品涉及服务设计、用户体验、空间设计、数字媒体领域,非常注重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正因为具备品牌设计的专业基础,使她在跨专业方向申请交互设计硕士专业时非常顺利,因为设计学的底层逻辑在不同专业方向间是相通的何亦涵不断跳出自己学习的舒适圈,去探索更多设计领域的表达方式和技术可能

“三线作战”何亦涵表示,自己常年是三线“作战”——除了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集,认真完成课程作业保持高绩点,还要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和沟通能力。由于中德学院在专业课程中有大量外教参与教学,何亦涵早已适应和外教老师交流。在应对皇家艺术学院的专业面试中,面对教授考官,她从不怯场,侃侃而谈,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因此也顺利得到了海外教授的推荐。

利用Arduino制作装置《头秃》的现场

“蓬松”思想,记录日常

在申请艺术类专业的研究生时,学生们都需要准备自己的作品集。对此何亦涵建议,可以尝试把做作品集的过程融入到自己的日常里去,带着一种“蓬松”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申研的各种材料要提前准备,不要拖延,也不要只把它当成一个任务。平时生活中应该保持记录的习惯,可以把经历过一些有趣的小事件记录下来,这些小事没准就能成为“大创意”的灵感来源。

基于自身经验,何亦涵对以出国升研为目标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建议:”学弟学妹们要有目标和规划。设定目标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动力,规划是为了帮助自己达成这个目标。切忌眼高手低——我不会把名校挂在嘴边,但我以行动一步步走近它。看清距离,不惧竞争——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强大的,他们是“双一流”高校、各大美院,还有海外本科毕业的学生们。大家应该互帮互助,互相鼓励,良性竞争,一起完成自己的升学梦想,顺利进入自己心仪的高校继续深造。“

zh_CN简体中文
滚动到顶部